在绿色零排放成为全球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公路运输行业迎来重大更新。在近日外媒的相关报道中,“E-fuel电子燃料”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之中,并且有望应用在未来的汽车之上。那么,电子燃料是什么?与传统的化石燃料亦或者正在不断升级氢燃料技术有什么区别?
据外媒报道,欧盟委员会起草了一项计划,允许在2035年后销售以电子燃料为基础的内燃机新车,以试图解决德国与欧盟在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方面的争端。
这项计划起草背后的起因也非常有意思!
2022年10月,欧洲联盟就“2035年起欧盟市场所有在售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的计划达成一致,相当于从2035年起禁售汽油车和柴油车。
经过多轮谈判以及无数次商讨,在今年的2月14日,欧洲议会在斯特拉斯堡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和21票弃权,通过了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
按照协议,到2030年,所有新上市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碳排放水平须比2021年分别减少55%和50%,到2035年均减至零。这意味着由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驱动的车型从2035年起将无法在欧盟上市,混动PHEV、HEV、增程版也无法幸免。
对欧盟来说,这一政策影响范围巨大,因为汽车产业是德国和法国两个欧盟最大的经济体的核心支柱之一。从投票的数据来看,也足以发现这样议案的争议有多大,某种意义上来看,如果议案实施,对于德国这一汽车工业极其发达的国家而言,将造成极大影响,某种程度上将迫使汽车制造商开发新的发动机。
根据欧盟立法流程,欧盟委员会提出法案,由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双重通过后便正式生效。
此前,在2月14日,欧洲议会已经通过投票的形式通过了2035年禁售燃油车这一协议。欧盟理事会原定于当地时间3月7日对该禁令进行投票,从而走完立法流程使之生效,但就在临门一脚之际,德国方面突然提出异议,投票被无限期推迟,变数横生。
3月21日,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项计划草案,允许销售仅使用电子燃料的新型内燃机汽车,以解决与德国从2035 年起逐步淘汰欧盟内燃机汽车的争端。这项提议可以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使它们在2035年之后仍然能够销售燃油车型。
这项计划的草案显示,欧盟将为仅能使用CO2中性燃料的汽车创建一种新的车辆类别。这些车辆将需要使用技术来防止在使用其他燃料时运行,其中包括一个“燃料感应系统”,使车辆能识别加入的燃料类型,从而防止车辆使用除人工合成燃料以外的任何油品。如果使用非碳中和燃料,该系统将阻止汽车启动。
电子燃料是指在燃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但由于二氧化碳会被结合,其生产总体呈现中性,理论上不会新增二氧化碳。原理是通过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然后通过高压催化剂作用将氢气和二氧化碳结合成液体燃料,由于这个过程消耗不少的电力,所以也被称作电子燃料。
Efule,从其字面意思来理解即电子燃料,E-fuel是可以将水电解生成的氢气H2和二氧化碳CO2通过催化反应进而合成的一种液体碳氢链燃料。
从目前的外媒的报道来看,其生产工艺是相对较为复杂的。首先,需要通过电解水原理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例如经过淡化的海水经电解水分离,这样的过程将会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电解水分离而来的氢气与来自工业排放废气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借助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在催化剂的高压下,使得氢气与二氧化碳结合,从而生产液体碳氢链燃料。
毫无疑问,在电解水这一过程中,将会消耗大量的电力,而且所消耗的电力必须是可再生的电力能源,如光伏能源、风能。如果是通过火电等传统工艺生产电能,再电解水,这与绿色环保的理念无疑是相悖的。
此外,由于e-fuels可以与传统的化石燃料兼容,所以可以使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发动机技术,无需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
理想情况下,生产反应所需的CO2来自过滤后的空气,而通过反应而获得的“合成燃料”可以直接被当作传统内燃机燃料来使用,因此这将会形成一个“碳排放”循环抵消的过程。这样一来,使用“电力合成燃料”的内燃机就能以“环保”的方式循环运行。
然而,从目前获取的相关信息来看,该项技术在效率与成本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最明显的一点就是E-Fuels的合成成本是非常高的,毕竟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并且在能量转化效率方面目前也是一个未知。
● 编后语:
从全球的新能源技术发展来看,未来的走向一定是清洁能源化,纯电化。电子燃料虽然在目前看来更像是一个概念,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但是纵观汽车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变革过程中,未知和干扰一直相伴左右,但是最终的技术突破必将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一眼能望到头的技术是乏味的,充满未知和变量的技术才是值得未来期待的。
王力汽车网[www.cn-truck.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王力汽车网)"或"来源:转载"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和丰富读者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管理员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